作者/金国强
口罩是医务人员抗击疫情的武器,是保护群众健康的盾牌,也是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的坚强保障。按照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部署,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全国医用防护服、口罩等产能和产量都成倍增长,有效保障了抗击疫情一线需要。未来短期内还会有大批新的产能投产,其中口罩日产量可达到上亿只,供应保障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在当前特殊时期,广大口罩生产企业继续与时间赛跑,分秒必争加快生产,切实保证产品质量,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保持合理价格水平。这既是为防控疫情出力,也是为促进发展助力。在上期“一场口罩产业链制造的速度、质量、创新突击战”基础上,我们重点对口罩生产要产能,质量,创新三个方面进行跟踪调研。
一、增加口罩有效供给能力的新路径
世界卫生组织2月7日表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世界正面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的长期短缺,目前的需求量是正常水平的100倍,而价格则是正常水平的20倍以上。次日,华创证券根据全国的复工需求分析,中国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总计5.3亿,如每人每天一个,则每天需要5.3亿个口罩。极端情况下,仅第二产业、医疗行业和交通运输业,每天也需2.38亿个。
“口罩难”问题出现后,政府兜底收购,原有口罩生产厂家极速复工、满负荷运转,更有大量企业转型转产,支援口罩生产。
根据工信部数据,我国现有口罩产能约2000多万只/日,叠加近期各项新增产能举措,预计口罩产能在2月底可提高至3500-4000万日/天。达产后,国内口罩供应将有所保障。口罩的燃眉之急似已有了解决的方向。
多措并举产能放大
为此,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发挥政府储备作用支持应对疫情紧缺物资增产增供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全力保障医疗防护紧缺物资供应。《通知》在第一条就明确指出鼓励企业多措并举,扩大重点医疗防护物资生产供应。在第四条还指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鼓励相关企业对扩大的产能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市场需求进行转产,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药品监管部门加快医疗器械应急审批
为开展疫情防控,国家药品监管局要求各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在加强质量监管的同时,积极启动医疗器械应急审批程序。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截至2月24日,全国共有医用防护服医疗器械注册证134个,其中在防疫期间应急审批93个;医用防护服日产量已经达到33万套,医用防护口罩日产量达84.4万个。
多省市以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尽早投入生产
部分省市鼓励企业早日复工生产,纷纷出台对口罩机生产企业的补贴政策,最高可按每台(套)设备售价的50%给予奖励。广东省对买口罩机进行增产的口罩生产企业,最高补贴设备额的80%;对国家和省确定的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以及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作用突出的其他卫生防疫、医药产品、医用器材企业的2020年新增贷款部分,当地省财政按照人民银行再贷款利率的50%予以贴息。全国多个省市、地区均已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包括优惠贷款、一次性奖励等等。
转型转产,加入到口罩的生产中来
为响应政府号召,不仅业内的企业工厂克服复工阻力,迅速投入生产,众多行业外的制造业企业也积极购置设备和原材料,或转化自身部分产能,转型转产,也加入到口罩的生产中来。
据天眼统计数据显示,以工商注册变更信息为标准,2020年1月1日至2月7日,全国已有超3000家企业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其中不乏有大量工业、制造业的知名品牌,例如上汽通用五菱、口罩的最上游能源企业中国石化,富士康、比亚迪、腾讯、阿里、恒大、京东、水星家纺、延安必康、紫鑫药业、卫河酒业等不同领域企业。在这些或转型或跨界的防护用品生产大军中,中国质量奖获奖组织名列其中。如雅戈尔生产口罩、江苏阳光生产防护服等。在转产转型的企业大潮中,福建莆田面对本地没有任何口罩企业的困境,不等不靠,组织企业自主研发,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完成了口罩日产量从“零”到“一百万”的飞跃。民营纳通生物科技公司新上的口罩生产线。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上生产线和与中石化合作,迅速形成了日产近30万只口罩的生产能力。
复工复产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在2月1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的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行局二级巡视员唐社民说,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是当前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保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也多次部署。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复工复产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他介绍道,从区域来看,广东、江苏、上海等一些经济大省(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复工率超过50%;从企业看,大型企业相对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快,上游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相对下游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度更快;从行业看,涉及疫情防控相关物资的复工复产成效比较明显。
二、分秒必争加快生产,切实保证产品质量
提高产品检验检测效率
大量产能涌入口罩生产行业的上下游固然在短期内对于口罩产量大有裨益,但激增的产能也会使这些“火线上岗”的“新兵”迅速面临生产专业度的问题。这些转型企业生产的原材料是否符合标准?工艺是否可靠?突然涌入的大量企业也会极大增强检验检测部门的运转负荷,如何对这些新入场企业进行质量管控,将会成为一个新的挑战。在疫情面前,对任何一个环节的放松警惕都可能会给疫情的传播留下可乘之机,尤其是对于口罩、防护服等防疫核心物资,严把质量关异常重要。
疫情发生后,社会各界对于防护用品的检测需求急剧增加。为加强防护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充分发挥检验检测在疫情防控中的技术保障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和各方对防护产品检验检测的需要,市场监管总局向全社会集中公布了取得资质认定的55家医疗器械防护用品检验检测机构名录,推动有相关机构的26个省市及时公开当地检验检测机构信息,为防护用品生产和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山东省市场监管局在50个小时内批准了青岛一家检测机构外科口罩紧急扩项;广东省市场监管局发出“暖企”大礼包;青海省市场监管局仅用1个工作日完成对青海省药品检验检测院32个品种的医疗器械新增项目进行了资质认定……按照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通绿色通道、实行“特事特办”,快速、便捷办理。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等广东3家检验检测机构向广东省市场监管部门提出了省级CMA(计量资质认证)申请。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实行应急审批,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不分昼夜积极协调申请机构完成各项申请准备,在一天内依法依规完成所有审批流程。为机构获得防护用品检测资质、尽快为复工复产的企业尤其是防护用品生产企业提供检测服务赢得弥足宝贵的时间。
长三角地区,SGS上海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利用积累的检测技术优势,迅速研发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和医用防护口罩检测能力,2月17日22:00向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提出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和医用防护口罩的紧急扩项申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迅速反应,推陈出新,按照涉疫检测资质认定审批预案,开通“绿色通道”,安排专人辅导公司进行许可申请和相关材料的填报工作,并采取远程在线评审的创新方法,从19日10点许可正式受理至20日16点完成许可,仅用时30个小时!
市场监管部门的柳州速度
2月10日,柳州市市场监管部门接到紧急任务,上汽通用五菱要生产防护口罩,需要市场监管部门提供服务支持。接到任务后,柳州市市场监管局第一时间制定详细的精准服务方案,组织技术骨干开展产品技术攻关、质量检测和产品质量监管等精准服务,次日就带领质检、药检负责人到上汽通用五菱研究生产计划,当天就研制出8批次样品送达广西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在接下来的三天中,市场监管部门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柳州速度”服务企业,支援疫情。
通过“专人专办”的服务模式,仅用23分钟就为新设立的企业广西宝菱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办好营业执照,为企业转型生产提供合法身份,还免费为企业刻制了4枚印章,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仅用1天时间便完成8批次口罩的检验检测,并将数据反馈企业,为企业调整工艺参数,制定企业标准,合法化和批量生产提供技术保障。
后续,还以最高效率为企业指导疫情防控口罩的相关标准,帮助企业制定自身的企业标准,并在国家“企业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更新数,完成自我声明。统筹协调、专事专办,在短短三天中,上汽通用五菱就实现了从想法提出到第一批口罩下线。目前,上汽通用五菱自产的第一批防护口罩已批量出货。
三、创新大比拼
面罩+口罩,新型防疫组合创新结合
一款集头罩、口罩、眼鼻罩于一体的新型防护头罩,2月21日在河南省长垣市驼人集团开始小批量生产。目前已经有200余家医院正在试用,解决设备和原材料供应后可日产2万件左右。
该新型头罩可有效解决传统防护装备给医护人员造成的面部损伤和镜面雾化等问题。相对于传统的口罩、护目镜等医用防护品,使用过后脸部容易留下勒痕甚至压伤。而该款新型防护头罩设计初衷就是在建立更好防护屏障的基础上,改善佩戴舒适度、避免医护人员面部压力性创伤。
驼人集团市场总监常省委介绍,“这款新型防护头罩集眼罩、口罩、送风系统一体,密封效果要比原来好很多。新型防护头罩采用颈部系带收口,口罩和护目镜在防护头罩里面是分离设计,里面有装置可以挡住雾气不向眼罩流动,产生的雾气可以通过排风系统排出。”
研发新材料,让一线医护人员告别勒痕
为减轻医护人员面部不适,预防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由海军军医大学校药学系专家牵头研发的“预防口罩和医用护目镜压力性损伤的防护凝胶贴片”已于近期完成了研制、备案、注册和生产定型。目前,首批6000份由该校发至武汉火神山医院,用于一线医务人员的医疗防护。
多次使用防护口罩已经试用
据悉,身处抗疫一线、不间断作战的医护人员长时间佩戴口罩、护目镜等护具,导致鼻部、脸颊部、额部、耳廓后部极易产生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面部皮肤红肿甚至破溃,严重影响救治工作的同时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课题负责人杨峰教授介绍,针对这种压力性损伤,他们研究发现预先在脸部用亲水性医用水胶体类敷料进行密封性敷贴,通过水凝胶类材料的缓冲降低对局部的挤压,保证或促进血液循环,可有效保护脸部口罩和防护镜接触面的皮肤。基于此,他们集中人员在短时间内开发并生产了适用于预防口罩和医用护目镜压力性损伤的防护凝胶贴片。这种防护贴在设计上与皮肤纹理一致,不易剥脱的同时有效促进了皮下循环,可防止损伤加深或继发感染,显著提升了医护人员长时间佩戴医疗护具的舒适性。
2月22日,由北京时尚控股所属铜牛集团研发生产加工的,首批6万只可多次使用防护口罩已交付北京地铁公司试用。该新型可多次使用口罩与传统口罩相比具有安全、环保、经济、适应性强等特点,过滤效果达到KN95标准。罩体由食品级硅胶制成,有稳定原料供应渠道,加工环节简单、高效;滤芯可更换。与传统平面型口罩和KN95民用口罩相比,滤材消耗仅是其1/5左右,且滤芯材料可更换为多次重复使用滤材。
四、结语
这次疫情虽然是一次公共性的重大危机,但对于口罩生产行业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启示之一,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危机,对中国口罩生产链是一次大变局。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政府各项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方面反应比较迅速,各个地方政府第一时间接管了各大口罩生产厂商的库存和产品,统一调配。
这场灾难再次证明中国企业的快速,同时也暴露了我们的重要软肋,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供给和战略储备不足。本次疫情显示,在应对新发突发特大传染病疫情时,我国各地战略储备普遍短缺,主要表现在应急医 疗服务人员和场地提供、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和生产方面。
这场口罩的大组织、大比拼,反映了中国作为占据了世界一半口罩产能的国家的行动力。但因复工带来巨大需求,如一个富士康公司100万个员工上班,一天就需要100万只口罩,只能自己购买机器进行生产。但这种产能本质上是被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逼”出来的。政策明确规定,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鼓励相关企业对扩大的产能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市场需求进行转产,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包括口罩的使用量加大造成污染,在新材料、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等方面要加强研究。
启示之二,建设中国自己的高端口罩品牌势在必行。口罩生产运用到的原材料工艺、加工工艺之复杂,使口罩当之无愧为一种高端制造业产品。在迅速扩大产能的情况下优质制造,国际经验会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启发。
中国没有3M和霍尼韦尔口罩品牌,其本质反映的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不足,其指向的是目前高端制造业仍然是美国、德国、日本天下的现实。这两家百年企业,深耕多年,持续的专业领域的研发、生产、市场投入,无论是从企业传承的角度,还是创新成本角度,都不是我国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追赶上的,但是中国是一个口罩生产大国,建设中国自己的高端口罩品牌势在必行,需要在知识产权和个性化设计等方面加强研究。
同时这次事件出告诉我们,政府出面扶持,让踏踏实实搞制造、搞创新的企业都有钱赚,有获得感,这才是促进我国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动力引擎,在这条曲折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启示之三,与公共卫生投资将得到加强一样,需要对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进行强化。质量基础设施包括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等要素,对于产业而言,质量基础设施对于保障质量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支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疫情阻击战中,突然暴增的口罩生产需求催生了大量质量技术需求,涵盖了从计量测试、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和市场监督等全链条,现有的质量技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面临了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在标准适用性、产品检测能力等方面。我们也能确切感受到,质量基础设施对于产品、产业就像公路、铁路设施对于车辆一样,平时感觉不到重要,一旦遇到春运车流、人流暴增,我们才会意识到路不够宽。
口罩尚且只是一个传统产品,假如是一个创新型产品要集中进入市场,我们的质量技术支撑之路够宽吗?因此,疫情过后,如何一个一个行业的梳理和完善产业质量基础技术链条,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应急管理方面的,需要政府、技术机构、产业等各方面给以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责编丨熊莛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