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都市圈发展研究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7-12-03 11:34:00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对此长三角区域如何协调发展必须再审视再定位。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未来城市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个体竞争,而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地反映为都市圈的竞争。因此构建高能级的都市圈,已成为构筑一定范围内区域性发展优势,解决好同处于一个区域范围内相关城市彼此间的分工与协作,产生联动效应,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推动未来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位处东部,如何优化发展,如何形成协调发展新机制,培植新的内生动力,进而深度形成整体性战略优势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带动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辐射中西部地区,打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2017年12月6日至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和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率领上海市党政代表团,用两天时间对安徽、江苏、浙江进行学习考察,共同谋划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李强在长三角之行中特别提到,要提升已有的长三角重大专题合作机制的运行质量,建立健全更有力的合作、推进机制;更要通过区域发展规划对接、重大国家战略和改革联动、建立统一开放协同的市场体系等,共同提升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的竞争力。长三角城市群内都市圈发展因此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国务院常务会议在2016年5月11日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一是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培育形成多级多类发展轴线,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强化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的聚合发展。二是按照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浦东新区引领作用,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推进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能力。正因如此,《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明确提出上海将与周边区域实现融合发展,未来将在交通通勤、产业分工、文化认同等方面构建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的“1+6”上海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上海都市圈正式作为上海官方表达,是上海也是长三角城市群欲做强“一核”的重大举措,深刻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正实现从传统的单一性增长极到以上海为主与毗邻城市构成的组合式增长极的转变,从点对点的城市对接到以都市圈为载体的融合发展的转变,从粗放式的区域发展模式到精细化融化发展的转变,从以注重物质资本的发展方式到以创新驱动方式的转变,是长三角城市群在新的时代要求下优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及重要目标。

二、研究意义

强化上海战略优势地位,以更高能级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积极推动上海都市圈发展,将其培育成全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进一步强化上海在更深程度更广范围内作为国家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地位,充分发挥面向国际与服务国内“两个扇面”的重要作用。重点提升上海的国际枢纽地位,着力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强化上海在金融、贸易、航运、文化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国际话语权以及功能引领性地位,增强上海对区域的梯度性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强化上海主动作为,推动区域在产业布局、环境保护、人文交流、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协作,协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引擎的作用,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成为最具经济活力的全球资源配置中心、最具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切实奠定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

共享基础设施,优化城镇空间结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以及安徽省近年同时以行政区单位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推动所属行政区域内都市圈发展,但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它们相互之间又是分割的,由此带来主要由公共财力投资的基础设施普遍缺乏各个层次上的有效衔接协调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公路、机场、港口、水厂、电厂、污水处理厂、电视塔等的建设均存在不合理的重复,使其在长三角城市群内要素无法合理流动,资源浪费。这需要从共塑长三角城市群的角度来破解这一问题,并以此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尽管长三角城市群内小城镇相对发达,但城市化的起点还不够高,乡镇布局还相当分散,缺少统一规划的空间辐射特征,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对此,可以通过制订都市圈规划促使三省一市中的成员城市淡化行政界限。上海都市圈的出现,将使长三角城市群内上海从以单一性的城市对接,演变为不仅城市对城市,城市对都市圈的合作,而且一跃为跨行政区域的都市圈对都市圈,城市与城市的咬合度质变为都市圈与都市圈的更为立体、深度的交融化发展态势,丰富并完善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层次结构。长三角城市群框架内由此正式形成四个合作层次:第一层次为三省一市,第二层次为都市圈,第三层次为城市,第四层次为小城镇。上海都市圈以上海市为核心,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地区协同发展,城市之间优化现有空间,形成功能深度互补,为城镇、交通、高新产业聚集依托轴,城镇紧凑发展,基础设施跨区域合理布局,对接共享,绿色空间穿插相融,形成高度协调、网络化的都市圈城镇地域结构。交融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承杭州湾、北携扬子江城市群,绵延南京都市圈。

加强经济联系,形成差异化的产业优势。上海都市圈成员城市的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主要工业产品基本相同,没有差别竞争。并且大部分企业的平均规模小、布局分散,技术档次和进入门槛低,行业与企业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其实质就是经济融合度还应进一步增强。这一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圈内各产业部门、各企业主体的认同和积极参与,就难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无法优化资源配置,达不到产业在圈内的积聚,最终使市场一体化、经济一体化化为泡影。对此应该从产业链以及价值链的角度,来实施产业的合理布局,共同打造具有国际话语权的产业集群。对此,在上海都市圈框架内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合作与交流平台,从粗放式的合作转变为精细化合作。例如通过构建信息数据中心,加强圈内各市区信息的收集与交流,并通过共同举办一些主要由各企业负责人参加的信息交流会或发布会,将整个都市圈内区域产业发展情况、技术力量信息、人才资源状况等及时汇总并提供给企业家,以便他们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创业与发展机会,开拓市场,建立合作配套关系等,不断加强跨行政区经济联系,提高产业集聚效益,通过市场调节,形成明显的差异化产业优势。

三、目录

第一章 上海都市圈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背景

二、意义

第二章 构建上海都市圈的基础

一、历史渊源

二、地理区位与交通

三、社会文化

四、政府层面

第三章 上海都市圈的发展现状

一、资源概述

二、经济发展

三、人民生活

第四章 上海都市圈与“五圈”的异同

一、长三角城市群的总体情况

二、南京都市圈

三、杭州都市圈

四、合肥都市圈

五、宁波都市圈

六、苏锡常都市圈

七、上海都市圈与“五圈”的异同

第五章 上海都市圈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竞争大于合作

二、空间布局不均衡

三、创新要素仍然比较分散

四、上海首位度下降对上海都市圈整体提升带来不利影响

五、缺乏常态化的沟通机制

六、微观活跃,宏观统筹规划不足

第六章 推进上海都市圈发展的总体目标

一、总体原则

二、总体目标

第七章 推进上海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上海都市圈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定位

二、打造国家最完善的大都市圈城市空间布局体系

三、围绕“一核五圈四带”布局要素资源

四、发挥上海首位城市的统筹规划的作用

五、加快推进有形要素向无形要素的流动转变

六、创新产城融合合作模式

七、形成创新链合作模式

八、鼓励社会合作模式

九、构建上海都市圈合作平台

第八章 对策建议

一、拓展以创新为核心的城市合作领域

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

三、优化产业布局

四、构建合作平台和机制

五、充分发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以及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

六、共同培育跨区域企业品牌、世界级自主品牌

附件:以国际大都市为核心的国外都市圈建设经验

一、东京都市圈

二、伦敦都市圈

三、纽约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