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全文)

来源:上海政府网

2018-04-28 17:55:00

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以下简称“四大品牌”),是上海更好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行动。现就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把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与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相结合,深化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加快提升城市核心功能,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与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生产和消费升级需求,持续扩大优质服务和先进技术产品供给,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着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相结合,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社会评价是第一评价、社会感受是第一感受,着力提升服务对象、消费者和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相结合,聚焦打响品牌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难题,充分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不断彰显功能优势、增创先发优势、打造品牌优势、厚植人才优势,着力构建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全面提升城市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加快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切实增强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打响“四大品牌”是更好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要紧密结合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把打响“四大品牌”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再聚焦、再落实、再提升,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和服务能级,增强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服务“一带一路”和服务全球的能力,增强上海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能力。

2.坚持着眼品牌、着力打响,协同推进“四大品牌”联动发展。打响“四大品牌”,既各有侧重又有机统一。“上海服务”重在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上海制造”重在强化创新驱动和扩大高端产品技术供给,“上海购物”重在满足和引领消费升级需求,“上海文化”重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要整体规划,发挥上海品牌集成度高的优势,选择发展基础好、辐射带动强、打得出打得响的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促进“四大品牌”联动发展,在深度融合中,放大品牌建设的协同效应。

3.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多主体作用。打响“四大品牌”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市级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制度保障,区级层面要注重发挥特色优势、错位发展。要突出企业主力军作用,让更多知名品牌走向国际、驰名中外。要发挥好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智库机构、新闻媒体等多主体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度和获得感,奏响全社会共同打好“四大品牌”的交响乐。

4.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形成久久为功的长效机制。打响“四大品牌”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立足当前下更大功夫,更要着眼长远持续发力。近期重点是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常态长效工作机制,形成打响“四大品牌”的“1+4+X”工作框架体系,加快推进实施本意见及4个首轮三年行动计划,将首批推出的四十三个专项行动落地落细,确保开好局、起好步。未来通过滚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拉长板、补短板、树样板,将“四大品牌”塑造成为响亮恒久的金字招牌和驰名中外的城市名片。

(三)总体目标

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上海“四大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影响力显著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彰显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标杆引领效应显著扩大,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企、名家、名师、名校、名医、名院、名胜、名品、名园、名店、名街、名展、名赛、名节、名会等,在全面服务国家战略中,加快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

——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在持续扩大上海优质服务供给规模的基础上,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明显提升,基本确立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基本建成全球贸易投资网络的枢纽服务城市,基本确立航运服务全球枢纽节点地位,基本建成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到2020年,服务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70%左右,建设形成10个左右服务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服务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企业,“上海服务=优质服务”的感受度和认知度全面加强。

——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国际高端智造中心,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左右,打造2个、培育4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品牌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领域名品、名企、名家、名园。

——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建设面向全球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国内外消费吸引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品牌集聚度、时尚引领度、消费创新度全面提升,消费者体验度、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到2020年,消费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打造2条世界级商街、10个国内一流商圈、20个特色商业街区,打响50个具有鲜明上海特色的新品牌和50个老字号。

——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全面打响,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城市文化特质更加彰显,文创产业更加发达,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人才更加集聚。到2020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以上,打造2个以上平台级新媒体、2家以上国内领先的新型主流媒体集团。

二、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加快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

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要紧扣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优化服务环境等关键环节,以服务水平领先度、服务功能辐射度、服务对象感受度、服务品牌美誉度为衡量标准,弘扬追求卓越的服务理念,坚守公平普惠的服务取向,强化改革创新的服务意识,倡导开放包容的服务精神,着力提升服务对象、消费者和市场主体对上海服务的感受度和获得感,推动“上海服务”成为优质服务、高端服务的代名词。

(一)增强城市核心功能,做强做优“上海服务”质量
聚焦服务功能、服务经济、服务民生、服务环境,全方位推进“上海服务”品牌建设。服务功能要体现集聚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提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服务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加快培育服务经济新动能,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务业品牌企业和特色集聚区,全面提升服务经济能级。服务民生要创造高品质生活,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位的服务需求。服务环境要对标国际一流,深化服务领域改革,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打响“上海服务”品牌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

(二)聚焦服务功能、服务经济、服务民生,加快实施一批专项行动
坚持对标国际、争当样板,加快实施十三个专项行动。围绕增强服务功能,加快实施提升金融、航运、科技创新服务能级等三个专项行动。围绕提升服务经济能级,加快实施提升专业服务能级、建设国际会展之都、建设国际设计之都等三个专项行动。围绕服务民生,加快实施扩大上海优质教育供给、建设亚洲医学中心、建设国际老年友好城市、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能级、深化“青春上海”志愿服务等七个专项行动。

三、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

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要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制造业生态体系的新趋势,紧密结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高端制造、品质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超前布局未来前沿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提升上海制造在质量、标准、研发、设计、管理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上海制造”成为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新标杆,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制造品牌。

(一)深化创新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上海制造”新优势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优质产品供给能力,推出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社会美誉度高、质量效益好的制造精品,持续提升“上海制造”竞争新优势。加快建设世界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从产业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平台建设、企业创新能力、技术改造等方面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加快重点转型地区新兴产业培育和布局,推动成为产业新增量的载体、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汽车、电子信息2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民用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化工4个世界级产业集群;促进长三角区域产业协同,加快形成产业联动紧密、分工协作合理的区域产业链布局,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共建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世界级制造品牌汇聚地,不断提升“上海制造”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能力水平,围绕消费品改善供给、高端装备自主突破、智能产品迭代升级、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等领域打造一批名品,聚焦世界一流企业、“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三层梯队培育一批名企,培育以卓越科学家引领、卓越企业家运营、精工巧匠支撑的名家队伍,以世界级品牌园区、特色产业基地为重点塑造一批名园。

(二)围绕加快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加快实施一批专项行动
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为主线,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加快实施十个专项行动。围绕世界级制造品牌汇聚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家、名园,加快实施名品打造、名企培育、名家汇聚、名园塑造等四个专项行动,整合配置全球制造业高端要素资源。围绕研发设计、产品营销、延伸服务、质量提升、标准引领、精细化管理等环节多点发力,加快实施技术创新、品牌创响、质量创优、融合创智、集群创建、绿色创先等六个专项行动,持续优化提升“上海制造”产业链、价值链。

四、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

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要紧紧抓住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重大机遇,主动顺应消费升级大趋势,以支持品质消费、时尚消费、服务消费为发力点,以汇聚丰富的消费品牌、创造便利的消费环境、打造特色的知名商圈为抓手,繁荣都市商业,更好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引领需求,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

(一)对标国际消费城市,全面提升“上海购物”全球影响力

坚持从供需两端发力,培育知名消费品牌,打造特色消费载体,优化消费服务环境,不断增强“上海购物”的吸引力。聚焦新消费、新体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上海购物”品牌。更加注重以新供给引领新消费,支持新兴消费品牌蓬勃发展,促进传统消费品牌提质升级,加快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着力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高端品牌首选地、原创品牌集聚地。更加注重线上线下融合,支持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促进智慧零售、绿色零售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着眼“买全球、卖全球”,建设一批具有全球知名度的“上海购物”平台。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溢出效应和放大效应,打造一批国际消费品集散功能平台,建设国际高端知名品牌“引进来”和本土自主品牌“走出去”的桥头堡。着力擦亮上海购物节、上海时装周等名片,实施“上海购物”全球推广计划,全面提升“上海购物”的国际知名度和全球影响力。依托“购物+”系列消费促进平台,深化会商旅文体联动,用好上海自贸试验区平台,扩大境外特色优质产品供给,着力扩大外来消费,积极引导境外消费回流。着力强硬件、优软件,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海购物”环境。优化商圈、商街、商场、商铺等商业设施规划布局,加强信息、物流、旅游、交通等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升软硬件水平中营造优质舒适的消费体验。建立开放包容审慎的监管制度环境,探索以商务信用为核心的现代流通治理模式,构建涵盖跨境消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引导市场形成诚实守信、服务致胜、放心便捷的消费环境。

(二)聚焦消费升级、消费环境改善、知名品牌培育,加快实施一批专项行动
对标国际优环境,面向全球塑品牌,加快实施八个专项行动。围绕打造面向全球的消费市场,实施新消费引领、消费总动员等两个专项行动,着力增强全球消费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围绕创造对标国际的消费环境,实施商业地标重塑、会商旅文体联动、消费环境优化等三个专项行动,着力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和体验度。围绕汇聚更多更响的消费品牌,实施消费品牌集聚、老字号重振、消费名片擦亮等三个专项行动,集聚全球高端知名品牌,促进老字号品牌传承创新,推动消费节庆品牌常办常新,不断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五、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要紧密对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激发“文化源头”的创新创造能力,做强优势文创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着力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和标志性文化地标,进一步培育弘扬城市精神,加快建成更加开放包容、更具时代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一)增强文化软实力,着力擦亮“上海文化”金名片

全面做好文化资源利用、人文精神彰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服务供给,精心塑造一批海派特色突出、城市特质彰显、内涵价值丰富、感知识别度高的国际国内知名文化品牌。用好用足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要完善传承、创新、传播、开发体系,发掘保护建党历史资源,建设思想理论创新和传播高地,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海派文化要强化交流、融合、创新,以“上海名人”“海派地标”“历史事件”为载体传承上海城市文脉,以“五年百部精品创作”为抓手打造海派文艺高峰,办好重大国际性文化节庆活动;江南文化要加强特色历史风貌和文化遗产保护,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尊崇感。做强做优文创产业。结合实施上海文创“50条”,推动影视、演艺、网络文化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加快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全球动漫游戏原创中心、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和亚洲演艺之都,以深度融合、整体转型为路径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集团,提升上海文化的原创力、辐射力、影响力。共建共享公共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优质公共文化供给,升级改造“文化上海云”,促进文化与教育、旅游、体育等融合发展,让市民共享高品质文化服务。激扬弘扬城市精神。深化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深入人心,全面提升市民精神气质和文明素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二)聚焦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加快实施一批专项行动

围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彰显文化自信和文化底蕴,加快实施十二个专项行动。发掘传承红色文化,加快实施“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理论研究传播品牌建设等两个专项行动。创新融合海派文化,加快实施城市精神弘扬、人文历史展示、媒体创新发展、文艺高峰攀登、文教结合提升、品牌节展提质、公共文化服务增效、文创产业腾飞等八个专项行动。保护利用江南文化,加快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江南文化研究发掘展示等两个专项行动。

六、强化制度和要素供给,营造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良好环境

(一)加强政府服务创新

围绕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持续深化政府服务和管理效率变革,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当好“店小二”,加快建设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精准服务、科学管理的智慧政府服务品牌。全面实施《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推动审批和服务流程再造,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深化“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试点,实现市场准入审批事项改革全覆盖,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着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逐步实现面向市场主体和市民的服务事项一网受理、全市通办、只跑一次、一次办成,为全力打响“四大品牌”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发挥功能平台和载体项目支撑作用

强化园区载体、重大功能性项目、服务平台、品牌机构的引领带动作用,大力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和资源,着力塑造体现集中度和显示度的“四大品牌”地标。高质量建设园区载体和重大项目,建设一批品牌效应明显、产业高度集聚、配套功能完善的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着力提升张江、临港、世博、虹桥商务区等重点园区发展能级,加快推进桃浦、南大、吴淞、高桥、吴泾等重点区域转型升级,打造“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百年淮海路”“陆家嘴时尚消费新坐标”等商业地标,塑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黄浦江滨江文化长廊、江南水乡古镇等文化地标。高水平办好重大展会和节庆活动,精心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广告节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展会和节庆活动,放大城市品牌效应。积极吸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等国际品牌机构和品牌评估企业落户,引进和培育一批“四大品牌”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支持一批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着力厚植人才优势

抓人才是上海构筑战略优势、打响战略品牌、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一选择和最优路径,要对接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的人才需求,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以干事创业的机遇之都吸引人才,以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留住人才。加强人才政策系统集成,在全面落实上海人才“30条”基础上,坚持“量身定制、一人一策”,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加快培养和集聚“四大品牌”建设的紧缺人才,吸引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科学家、大企业家、大艺术家等高端人才,汇聚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名家、名师、名医、名人。“上海工匠”是提升“上海服务”品质、擦亮“上海制造”品牌、提高“上海购物”美誉、促进“上海文化”传承的关键,要实施重点领域技能提升计划,造就一批世界级工匠、老字号技艺传人、标志性服务大使,为打响“四大品牌”提供人才支撑。强化人才服务意识,营造爱才惜才、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住房、落户、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让上海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实现梦想的热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四)健全品牌建设保障机制

聚焦标准、法治、诚信、资金等关键环节,着力夯实品牌建设保障工作。强化标准引领,加强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对标国际提高上海产品和服务的标准水平,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上海品质”第三方品牌评价认证机制。强化法治保障,推进完善商标、版权、专利等法规规章,实行严格的市场监管和执法,依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强化品牌诚信,倡导“守契约、讲诚信”的品牌经营理念,加强信用应用,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健全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强化资金支持,发挥好本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品牌发展专项资金、标准化推进专项资金等支持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加大品牌建设投入。

七、抓好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的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强化组织领导,依托市服务业发展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上海行动纲要》工作领导小组、市商务工作领导小组、“上海文化”品牌建设领导小组等,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做好打响“四大品牌”重大政策措施的统筹谋划、工作联动和资源整合。强化协同推进,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委宣传部等部门要切实发挥牵头作用,分别协调推进落实好打响“四大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各相关部门要根据打响“四大品牌”三年行动计划,抓紧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推进路线图、时间表及相关责任分工;各区要紧密结合全市打响“四大品牌”总体部署和实际需要,制定实施意见或行动计划,既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和优势,更突出强化品牌建设的整体效应。形成多方合力,切实发挥园区、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智库等多主体作用,形成全市打响“四大品牌”的合力。

(二)加强宣传推介和舆论引导

加强政策宣传,从服务对象、消费者和市场主体等角度,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打响“四大品牌”相关政策宣传解读,着力提高政策知晓度和执行力。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互联网等媒体作用,开办“四大品牌”专题节目或栏目,全面宣传“四大品牌”建设的改革创新实践,总结推介打响“四大品牌”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加强品牌塑造,紧密结合招商引资、赛事节庆等活动,聚焦品牌产品、技术、项目、企业及相关领军人才等重点,拓展“四大品牌”宣传推介范围;积极开展“四大品牌”专题研究和举办相关研讨会,全面扩大“四大品牌”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估

健全多层次考核机制,压实落细打响“四大品牌”各项任务、专项行动和重点举措,确保打响“四大品牌”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建立全过程督促检查机制,建立打响“四大品牌”工作推进责任清单、问题清单、措施清单制度,定期跟踪督查打响“四大品牌”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加快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开放式评估评价机制,综合运用第三方评估、社会监督评价等科学评估工作效果,探索建立打响“四大品牌”评价体系和指标体系,委托专业机构适时开展评估评测,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和科学评估对打响“四大品牌”工作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