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活动】“新时代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高峰论坛”

来源:长三角品专委

2018-04-30 16:47:00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科技转化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登上国际舞台,开始走上中国品牌国际化道路。如何提升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在竞争中提升自身在全球资源配置和利润分配上的话语权,已经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4月27日,首届长三角(上海)品牌博览会平行论坛——“新时代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高峰论坛”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品牌创新与美好生活”,旨在总结品牌新经验,搭建品牌新平台,提升品牌新形象,创建品牌新空间。论坛邀请了各城市领导、企业代表以及全国品牌建设工作的专家学者,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经济增长转型与品牌战略的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创新型国家建设视角下的中国品牌发展战略”等丰富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高峰论坛

 

 


如何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在新时代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在主旨发言中,对于如何有效建立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并在全球范围内适应新媒体传播的趋势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何建华给出了系统的解答。他认为,首先应当切实从认知层面转变思想观念,实现高质量品牌化发展。具体来说,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的价值导向应趋向于财富的创造和积累,脱实向虚,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如今经济进入新常态,不应一味追求高速度,应当转而追求高质量;而在实现路径上,也应从中低端转为中高端。

其次,何建华强调,要积极保护企业家精神,为中国品牌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企业家是一个国家品牌建设的主体与主要力量,而品牌建设当下的关键词应该是创新,创新的根源与灵魂应该是文化。因此不管是新企业还是百年老字号,都要注重创新,并在传承创新中发掘文化内涵。何建华特别指出,创新的重点在于科技,新科技引领新经济、新产业、新消费已成为趋势,因此百年老字号也要注入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基因,以创新度带动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何建华提出需要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谈及这一点,他提出了“大国匠心”的概念。他认为,大国匠心并不限于经济领域,更是一种文化上的价值追求。“我们要把匠心上升到一种文化,变为我们中国人自觉的行动,这样我们国家才会行稳致远。”何建华说。

另外,何建华指出,应顺应人类互联互通新媒体网络传播趋势,着力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如今新媒体传播已由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迁移进入了个性化需求、定制传播和“刷脸“时代,在此背景下,何建华提议在上海乃至全国建立一个强大的品牌国际化传媒集团,对品牌进行专业化、智能化、精准化的传播,为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向世界提供优质的服务。“当前,上海正在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战略。上海本身就是一座品牌城市,制造业老品牌很多,但上海目前缺的是能够打造国际化品牌的国际化企业家,因此上海企业应站高望远,用著名品牌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才能行稳致远。”何建华说。

广东品牌研究会会长罗繁明关注的则是如何从品牌的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他指出,现在的国产商品绝大多数是在同质化环境中生存的,在外观设计、理化性能,包装服务、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于产品的技术含量、使用价值逐渐趋同。在同质化竞争中,企业容易陷入价格战和成本战,造成两败俱伤的结果;只有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在品牌战中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才能获得长久的良性发展。

罗繁明进一步指出,同质化的优势在于易模仿、快收益,改革开放以来带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有其历史功绩;然而同质化的技术门槛低、容易模仿、价格低,因此当市场竞争发展至白热化,利润也会大幅降低,从而直接引发企业的倒闭潮。

至于如何走出同质化竞争,罗繁明认为,企业需要依靠品牌和渠道走上差异化发展路线。而品牌不但能向顾客传递最好的价值主张,同时也能为企业品牌所有者和股东创造最好的经济价值。品牌建设的内核是品牌生产企业生产率竞争力的提升。高成长性的品牌第一要素是人才,培育好高成长性的品牌,资本自然会逐利而来;生产率提升的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但新技术也离不开人的操作。有了好的产品,还需要有好的品牌,并努力培养消费者的忠诚度,培育品牌忠诚度是营造品牌营商环境的基石。


打响上海“四大品牌”

主旨发言后,论坛进入自由发言环节,在场的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针对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上海大学教授、上海会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敏参与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策划,他指出这场盛会为上海乃至中国的品牌建设提供了重大机遇。他认为,通过进口博览会,让各国的品牌来到中国,让中国的企业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捶打和考验,经过充分的竞争,全面超越国外品牌,实现各个产业的品牌化,从而建立品牌强国。借此机会,也能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品牌大都市。同时,上海的技术研发也能得到良好的机遇。关键在于要抓住机遇,早日把上海从“大码头”变成一个国际品牌的生长基地和集散地。

上海市商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桦则指出,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是开放度最高的一个城市。在此背景下,上海的180家中华老字号,作为上海近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传承的重要物质载体,在经营上却出现了一些困难;而振兴中华老字号,打响上海的四个品牌,需要繁荣的民族加工制造业作为支撑。此外,消费也需要纳入考虑,由于上海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不断增强,老人的消费需求也应该得到重视。朱桦还提出了品牌泛化的概念。他认为商街和商圈都是城市的品牌,南京路和淮海路作为上海和中国商业文明的名片,都要大力改建;陆家嘴和虹桥也是同理。他强调要建设24个特色的商业街区,培育具有上海鲜明特色的新时代的新品牌,让新老品牌共同发展,全面带动上海城市的繁荣。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徐清泉聚焦品牌文化,认为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而培养一种普遍看重品牌、推崇品牌的社会文化,需要大力营造以落实和强化知识产权保障、鼓励创意、创业、创新为重点的法律与制度环境。徐清泉还认为,品牌文化建设有其内在规律,所以我们对品牌文化建设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更新和拓展。他表示,由于中国过去长期缺乏品牌意识,白白葬送掉很多的品牌;而打造品牌也存在各种可能性,全媒体时代增强了品牌文化的复杂性,这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此外,原上海哲社规划办公室主任莫建备、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包亚明、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信息咨询中心主任沈杰、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如忠、上海师范大学外籍讲师Ruvidic Michaux等专家也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本次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品牌建设专业委员会承办。

 

责任编辑 | 印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