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主办的“2019年中国资本市场法治论坛”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公司法修改中公司类型、公司治理与股权保护的制度创新进行研讨、建言。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教授表示,从世界银行2018年、2019年两度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看,我国营商环境的排名地位大幅提升,已由2018年的第46名跃居全球第31位。世界银行报告特别强调了公司法在公司设立、合同纠纷解决以及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再次说明了公司法在鼓励投资兴业、维护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大有可为。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认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很多,有的无法通过司法解释解决,导致理解上分歧很大,裁判尺度不一,难以稳定预期。这就需要在公司法修改时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可操作性的答案,发挥法律规范预防纠纷及减少不必要的纠纷的作用。“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公司法修改应关注的问题包括股东权益保护、股权变动有关的问题、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适用范围等。”刘贵祥建议。
今年5月,立法机关启动了公司法修改研究程序。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新公司法的首要使命,是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公司法的制度设计既要鼓励公司生存与维持,更要促进公司繁荣与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公司登记,还是纠纷裁判、公司监管、公司刑事司法,都要贯穿促进公司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副主任杨合庆认为,公司法经过市场经济的千锤百炼,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法律规范体系,融合了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因此,公司法每一个法律条文的修改都可能牵一发动全身。例如,授权资本制的引入就涉及到公司类型的调整和股东会、董事会之间的职权划分。杨合庆表示,公司法修改是一项系统性立法工程,需要从全局性视野与系统性思维出发,把公司法置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予以统筹规划与系统研究。
与会专家阐述了现行公司法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市场成长、保障放管服的具体措施的落地生根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专家们认为,公司法修改要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立法理念,致力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强我国公司法在吸引外资、留住内资方面的全球竞争力。
责任编辑|黄笑天